您的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- 社区活动 - 怀玉山马灯戏

怀玉山马灯戏

 

  马灯戏作为当地一种传统文化,因其独特性与无需规范的戏剧文本,无需曲谱,剧目内容大都与乡间民俗生活习性有关,用当地方言并在传统简单朴素的打击乐节奏下张口就来。曾经流行我省赣南和赣东北部分村落的马灯戏,留下了当地鲜明的历史、地理和文化烙印,深受当地民众的追捧。然而,依赖于口传心授、师徒帮教传承的马灯艺术,如今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。
  马灯戏班,一般由10匹竹马、5个得婆(亦称小姐)、5个得公(亦称公子)组成。大型的马灯戏班则多达20余人,10个小演员年龄8至15岁,10个男性成人掌管后台、照灯、发帖、跑外场等。演出过场,小演员必由大人驮着去,马灯则雇人挑。
  马灯戏从农历正月才三、十五日起灯,称“灯夜”,廿一日收灯。“灯夜”期间演出,马灯必先到佛殿进行拜祭,再转向祠堂下拜,方可进村跳竹马。后来,跳竹马中可插唱小调,插演小戏,祭祀的成分逐渐减少,娱乐成分增加,歌舞成分减少,戏曲成分增加,演小戏之前跳竹马。演出时间也延长至春耕生产前,演员和班社逐步演变为半职业状态。马灯戏剧目分大花鼓和小花鼓两类。
  怀玉山的马灯调极具历史文化价值,令许多历史学家、语言学家为之震惊。赣剧的唱腔和道白可以从怀玉山马灯调上找到源泉,演出被毛泽东赞为“美、秀、娇、甜”的江西省赣剧团二团原团长潘凤霞说:“赣剧的发源地就在怀玉山”。马灯调采用被当地称作“官话”的特殊语言,据年过七旬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张国清考证:“怀玉山官话就是我国原汁原味的明朝普通话”。马灯调中的《鲜花调》就是被称为我国第二国歌的江苏民歌《茉莉花》,歌词与曲调几乎与《茉莉花》一模一样,但据怀玉山年过九旬的怀玉山村民罗会信回忆,怀玉山的《鲜花调》至少要早于江苏民歌《茉莉花》170年。
  怀玉山马灯,一朵开在海拔1000米以上原始村居中的绚丽奇葩,始终在述说着它的悠久历史,又似乎始终在隐藏着一个旷世秘密!

 

 


上一篇:赣剧“玉山班演艺”

下一篇:紫湖花灯